> 常用软件 > “利害相磨未便休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利害相磨未便休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利害相磨未便休”的出处是哪里

利害相磨未便休”出自宋代邵雍的《观嬴秦吟》。

“利害相磨未便休”全诗

《观嬴秦吟》

宋代 邵雍

轰轰七国正争筹,利害相磨未便休。

此至一雄心底定,其如四海血横流。

三千宾客方成梦,百二山河又变秋。

谩说罢侯能置守。

赵高元不是封侯。

《观嬴秦吟》邵雍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观嬴秦吟》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描绘了嬴秦(指秦朝)的兴起和帝国的统一过程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权谋之争和世事变迁的思考。

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:

轰轰七国正争筹,

利害相磨未便休。

此至一雄心底定,

其如四海血横流。

三千宾客方成梦,

百二山河又变秋。

谩说罢侯能置守,

赵高元不是封侯。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词描述了嬴秦之前的七国争霸时期,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不断,斗争激烈。诗中的“轰轰七国正争筹,利害相磨未便休”表达了当时战乱不断、世态炎凉的局面。然而,诗中出现了一位志向坚定的雄才大略之人,他心中已经决定要统一天下,就像四海之水汇聚成一条血脉般。这段描述表达了邵雍对于强势领袖的崇拜和对于统一的希望。

接下来的两句“三千宾客方成梦,百二山河又变秋”描绘了权谋斗争中的宾客和山河景色的变幻无常。宾客们的忠诚和山河的美丽都只是一场梦境,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消散。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于政治斗争的一种讽刺,暗示了权力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。

最后两句“谩说罢侯能置守,赵高元不是封侯”点明了诗人对于权谋之士的不屑。诗中的“谩说罢侯”指的是那些自以为能够保住现有地位的权臣,而“赵高元不是封侯”则是对赵高(秦始皇时期的权臣)的嘲讽,认为他不过是个权谋之徒,并非真正的功勋者。

总体来说,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嬴秦的兴起和权谋斗争,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权谋的思考,并对于权谋之士持有一种嘲讽和不屑的态度。